近來《大秦賦》形成熱點。在此劇開播前,就被期待異常。畢竟,從《大秦帝國之裂變》,到《大秦帝國之崛起》等,堪稱部部讓人叫好。一路鋪墊過后,如今終于迎來了高潮,橫掃六國的秦始皇來了!
但筆者卻發現,此劇未開播前叫《大清帝國之天下》,但開播后卻被更名為了《大秦賦》,這是為何?筆者不是圈里人,自然沒料可爆。只能從兩個劇名中先說下感受。
其一:《大秦帝國之天下》,一眼看去,就是一部正劇。尤其是當“天下”遇到“秦始皇”后,一股凜冽霸氣撲面而來。所謂格局之大,氣魄之雄,躍然于上。
自然為了表現這種大氣概,秦始皇就必然要遭受到各種錘煉,甚至是摧殘,不如此,如何能形成秦始皇的氣質?當然,歷史上的秦始皇,也的確是如此。以至于直到今日,關于他是呂不韋之子,還是秦莊襄王(異人)的親生兒子,還在激勵爭論。
對于我等后人來言,這屬于桃色八卦,所謂看熱鬧的不怕事大!但對于秦始皇本人來言,這個問題,卻是他人生轉折的關鍵點。在《大秦賦》中,也的確體現了出來。比如秦始皇逼問呂不韋,我到底是誰的兒子!
呂不韋很堅定地答,就是先王的。但當最后,卻情不自禁脫口而出了兩個字,“政兒”,這兩個字的含義可太豐富了。一下子就把秦始皇扔到火上烤了——當然說文雅些,就是“淬火錘煉其心志”。
其二:《大秦賦》這三個字,一眼看去,顯得有點陰柔了。何為“賦”?一種文學體裁,講究華美,主流的借景生情。跟《大秦帝國之天下》一對比,顯然氣魄不夠。
因為本劇要展現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歷史地位也好,真實經歷也罷,就沒有什么“借景抒情”,是一種大開大合的氣派。因此,倘若非要用文學概念的詞匯,還不如“頌”!
“頌”,是周朝祭祀時的一種歌舞。自古以來,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高度上,就能甩“賦”一條街。
所以,只從更改劇目上就看出來了,《大秦賦》的格局和氣概,就注定了承擔不起秦始皇這個人物的重量。
且最關鍵之處,還在于《大秦賦》中,有一人的角色定位,實在是過于“隨意”了,因為他是秦始皇成長的關鍵人物。也正是因他的出場,才導致了《大秦賦》的評分直線下墜,此人便是嫪毐。
首先要說明的是,關于嫪毐最出名的事,是出自《史記》中的一段話,“(嫪)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啥意思?老司機都懂,就不解釋了。
也正是因嫪毐有這種奇異功能,導致了他被秦始皇的母親,也就是趙姬看中,并還生出了兩個孩子。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我是非常贊成這么一種說法的:《史記》上的那一句,完全是拐彎抹角罵秦始皇罷了。意思是說,他老媽都是個極品,他能好到哪去?且參考《史記》中,如劉邦,是他老媽跟龍相遇而出生的夸張,這種說法,是不無道理的。
嫪毐的發跡,跟呂不韋有直接關系。由于秦始皇還小,呂不韋當上相國后,大權獨攬,而趙姬依然總是喜歡找呂不韋來“玩”。本來趙姬在成為秦王妃子前,就是呂不韋的妾,但問題是,如今兩人地位都變了。
趙姬是秦始皇的母親,且秦國也有這傳統,比如大名鼎鼎的羋八子,她是不怕??蓞尾豁f卻對此心驚膽戰,秦始皇終究會長大。于是,便找來了嫪毐當太監,卻沒實施宮刑,把他送給了趙姬,呂不韋由此擺脫了趙姬。
就這樣,嫪毐登場了!所以嫪毐,實則是呂不韋最初動用的一枚棋子,其目的除了擺脫趙姬自保外,還在于阻礙秦始皇親政。
秦始皇是13歲登基,卻直到21歲才加冠親政,這個歲數別說在秦漢時期,就是明清之際,也顯得不正常。比如康熙14歲親政,但最初兩年卻受制于權臣鰲拜,直到干掉鰲拜后,他才于16歲時大權獨攬。
在對比之前的周文王,是15歲加冠,秦始皇卻21歲時完成了這一切。
因此,呂不韋推嫪毐的深層用意,其實就是當一個擋箭牌。呂不韋總攬朝政,引起了嬴家人的不滿,現在放一個嫪毐在前面,聯合著趙姬,他躲到后面去了!
但讓呂不韋沒想到的是,嫪毐竟然脫離了掌控,開始瘋狂作死,想要取代秦始皇。這顯然就等于動了趙姬和呂不韋的“奶酪”。
趙姬和呂不韋能這么牛逼,就因秦始皇坐在王位上。一旦嫪毐要坐上去,他兩人算啥?
理順了這個關系,就能明白嫪毐歷史上真實的面目,就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給了秦始皇幾乎毀滅性的壓力。因此,這才有了秦始皇,誅殺了嫪毐后,反手干掉呂不韋,終于在21歲時,掌控了朝政。
因此主線應是在呂不韋、秦始皇之間展開,嫪毐如何能搶那么多戲?且還都是他跟趙姬之間的所謂 “感情戲”,一下滑落到了俗套之上。自然只能勉強用《大秦賦》,評分暴跌,觀眾不買賬,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