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在情感產生和維系過程中,“一見鐘情” 固然重要,“心有靈犀” 更為關鍵 | 圖源:pixabay.com
編者按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聽說甜蜜的伴侶關系“始于顏值,合于性格,而終于人品”。這種微妙情感變化的生理學基礎也是科學家研究的熱點之一。最近,荷蘭萊頓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就設計了一項類似男女相親場景的測試,記錄了在這短暫的接觸期間,雙方在外表的肢體動作和內在的生理反應方面的同步現象,并分析了這種同步性與雙方相互吸引程度的相關性。
撰文|李可
責編|既來知
● ● ●
作為社會性動物,人類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彼此交往中產生的吸引力和連接感。這種感覺被認為是一種神秘的、自發而難以描述的 “直覺” 或 “本能”。在選擇伴侶時,它似乎是一種主要力量,經常壓倒理性的決定。在越來越依賴社交軟件互動的今天,探明決定和維持著這種吸引力的因素尤為重要。
根據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修提出的軀體標記假說 [1],直覺是來自腦島與杏仁體的信息,情感反應通過軀體表達。當你特別注意他人身體的某部位動作時,腦島就會對該部分的敏感度升高,啟動相關回路的神經元,人體通過軀體-內臟反應來標記事件的發生。同時,感知者的機體會提供微妙的內在的生理直覺反饋,最終改變甚至決定自己的認知和行為。通過這種方式,生理反應可以潛在地促進社會性感知,并為親密關系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信息。
如何理解上述理論呢?舉個大家熟悉的通俗的例子:夫妻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共同生活多年的夫妻在飲食結構、處世方式甚至面部表情上存在很多的相似點。這可能就是夫妻雙方長時間的信息交流生成的結果。我們可以稱之為生理同步。這種同步用可分為可見同步(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等)和生理反應同步(心率、呼吸頻率、電生理指標等)。
研究表明,對于已經確定情侶或者夫妻關系的雙方來說,這種同步水平的高低取決于雙方共同度過的時間、各自對對方的情感的識別能力和雙方情感的滿意度。再用夫妻相的例子解釋,那這種同步水平的高低就依賴于雙方結婚時間長短、是否可以相互理解以及雙方的感情甜蜜度。
關于生理同步的功能尚未得到明確的解析。多數研究認為它可能是參與雙方的更深層次的情感理解進程的前兆。
以上我們舉的都是已經確定情感關系的例子(夫妻相),那對于早期尚未確定情感關系的男女雙方,他們首次見面過程中是否存在同步現象呢?如果有,這些同步對雙方未來的情感發展(是否相互吸引)有什么影響呢?
其實,這是一個當今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相親。
為解開上述謎團,荷蘭萊頓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 Eliska Prochazkova 教授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類似 “相親” 的研究,旨在闡明和預測陌生人之間吸引力的產生和維持此過程的非語言和生理信號。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志上 [2]。
在該研究中,工作人員設計了70對陌生單身男女真實社交場景初次會面的互動測試,采用內嵌攝像機眼球追蹤眼鏡等技術測定每對參與者的面部表情、手部動作、眼神交流、以及心率、皮膚電傳導等機體變化。
測試在相對安靜的小屋內進行,兩人相向而坐,中間設一擋板,互相看不到彼此,過程如下:擋板第一次提起,對方互相凝視3秒,然后擋板落下,兩人給對方進行打分作為第一印象分數;擋板第二次提起,兩人互相聊天2分鐘,再次對對方好感度進行評分;擋板第三次提起,兩個人只能默默看著對方不能交談,持續2分鐘,再次評分。吸引程度通過給對方打分和進行下次約會的意愿程度來評價。
圖1 測試流程圖 | 圖源[2]
研究者首先發現參與測試的 “候選情侶” 在初次 “相親” 過程中的確自發產生了生理同步現象,主要表現在動作(微笑、大笑、點頭、手部動作)、凝視和生理反應(心率和皮膚電傳導)三種類型,共七個方面。
圖2 參與者的生理同步分析圖 | 圖源[2]
隨后,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生理同步與雙方感情未來走勢(吸引程度)的關系。結果表明,手部動作、微笑、大笑、目光凝視等信號的同步與吸引力沒有顯著相關性。而雙方吸引力的高低可以明顯通過心率和皮膚電傳導的生理反應同步程度來表現,并且這種相關性與雙方是否產生語言交流無關。更有趣的是,單純的心率變快或皮膚電傳導增大并不意味著吸引程度的增加,只有兩人同步增加或減少才對應吸引程度的增減。
圖3 雙方生理同步強度與吸引力大小的相關性分析 | 圖源[2]
相對于可見的同步,諸如心率和皮膚電傳導的生理反應同步需要雙方的自主神經系統同時被激活。由于這種反應很難自我控制,研究者認為生理反應同步可能捕獲參與者更多的 “真實的情感交流”。
那么在較長的時間框架內,生理反應同步又是如何影響親密關系的呢?有研究對已婚夫婦在爭吵時的生理反應同步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爭吵過程中的生理同步與較低的婚姻滿意度和較高的離婚幾率有關 [3,4]。相比之下,在當前的研究中,受試者的 “相親” 本質上是一種積極的體驗。因此,生理反應同步可以從正反兩面預測情感關系。也就是說,生理同步產生的作用依賴于雙方所處的環境。
作者也在文中指出,該研究只是發現初次見面的男女的生理反應同步水平和相互吸引程度有相關性,而非因果關系。到底是吸引引發同步,還是同步促進吸引,還需進一步確定。
研究人員推測,與他人同步的能力可以讓人類體驗他人的情感。當人們感知到另一個人的微笑、臉紅或瞳孔放大時,當看到另一個人表達的情感時,他們的體內平衡反射就會被觸發。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在情感和生理上保持一致。因此,一個人對他人的直覺可以被定義為基于軀體經驗對有利或不利結果的概率的快速評估。也就是說,除了一個人自己的生理激發變化之外,個體必須能夠評估自己的生理激發與對方生理激發之間的關系。
該研究突出了潛意識生理反應在吸引力產生中的重要性,表明潛意識層面的同步性在人類相互關系的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也就是說,在情感產生和維系過程中,“一見鐘情” 固然重要,“心有靈犀” 更為關鍵。
參考文獻:
[1] Damasio, A. R. The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and the possible functions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Philos. Trans. R. Soc. B 351, 1413–1420 (1996).
[2]Prochazkova, E., Sjak-Shie, E., Behrens, F., et al. Physiological synchrony is associated with attraction in a blind date setting[J].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1: 1-10. doi:10.1038/s41562-021-01197-3
[3] Levenson, R. W. & Gottman, J. M. Marital interaction: physiological linkage and affective exchange. J. Pers. Soc. Psychol. 45, 587–597 (1983).
[4] Levenson, R. W. & Gottman, J. M. 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predictors of change i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 Pers. Soc. Psychol. 49, 85–94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