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0日凌晨,臺北公路上發生了一起重大車禍。
一輛高速行駛的黑色薩博跑車突然失去控制。
先是一頭撞上了公路上的安全島,彈回來之后又撞斷了一根路燈桿子。
跑車幾乎是變成一堆廢鐵,司機也早已不省人事。
這起車禍不但成為了第二天臺灣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還迅速傳遍了大陸和香港。
這個人的名字對于70、80后來說絕對是如雷貫耳。
他就是張雨生。
年輕一點的人對他或許不是很熟悉。
但提到他的作品《我的未來不是夢》和《大?!肪鸵欢ú粫吧?。
這兩首歌都曾是KTV的經典曲目,如果沒有這起車禍,張雨生肯定還會持續寫出很多經典作品。
可惜的是,現實是沒有如果的。
在醫院昏迷了整整24天之后,死神還是露出了猙獰的面容。
1997年11月12日深夜,張雨生永遠地離開了他的眾多歌迷,年僅31歲。
那么,車禍是如何發生的?張雨生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一切還要從頭開始說起。
張雨生,出生于1966年中國臺灣澎湖的一個眷村家庭。
因為出生那幾天一直都下著雨,因此父親指雨為名“雨生”。
后來,張雨生的父母先后又生下4個孩子。
眷村的條件本就艱苦,夫妻倆又要養活這么多孩子,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好在身為老大的張雨生打小就懂事,知道家里條件不好,父母不容易,自己得好好讀書幫助家里擺脫困境。
張雨生小時候就有一個理想,將來要成為一名工程師,因為那個年代工程師賺錢多。
中學之后他才發現想當工程師,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他的數學成績太差了。
就這樣,張雨生開始改變自己的理想。
有一次他看電視的時候看到外交官很威風,那就學外交吧。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個目標還真就階段性的實現了。
1985年,19歲的張雨生考入了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成了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
當年以他當年的學習成績和表現來看,畢業后應該能成為一名外交官。
可意外就偏偏出現了。
大二那年,張雨生突然改了主意,不想當外交官了,他要當歌手。
小伙子好好的怎么就說變就變呢?
其實,這和張家遭遇的一起不幸有關系。
張雨生最小的妹妹叫張玉仙,小名叫小玉。
作為大哥的張雨生打小就和這個最小的妹妹感情最好。
妹妹從小就是一個美人胚子,最喜歡唱歌跳舞。
所以,她從小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歌手。
可惜,天有不測風云。
張雨生大二那年,15歲的小玉和幾個朋友去海邊玩,不幸落水溺亡淹死了。
聽到妹妹溺亡的噩耗,張雨生悲痛欲絕。
那段時間,他都無法閉眼,只要一閉上眼睛滿腦子都是妹妹的身影。
就這樣,張雨生就突然冒出這么一個念頭,得去替死去的妹妹圓夢。
只是,一個學外交的大學生,如何才能成為歌星呢?
當張雨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周邊朋友是大潑冷水。
朋友們都說:“你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要認清現實,音樂這碗飯不是誰想吃就能吃的?!?/p>
朋友的話雖然不太中聽,可說的基本上也都是事實。
先不說歌唱的怎么樣,張雨生的形象確實差點。
想當歌星,要么就長相帥氣,要么就特別酷。
可張雨生鍋蓋頭底下一張娃娃臉,還戴一大眼鏡,身高才一米六出頭。
說得好聽點是鄰家男孩,說的不好聽那就是扔到人堆里再也找不出來的路人相。
這一點,他心里也清楚。
但他之所以有當歌手的想法,也并非是突發奇想。
因為他的嗓子又高又亮,偶爾和同學去唱K,別人唱不上去的高音,他輕松就拿下。
林志炫曾和張雨生在一檔節目中飆高音,林志炫甘拜下風。
要知道,林志炫在臺灣有一個外號叫“外星人”,因為他唱的高音和外星人似的。
除了會飆高音,也不能夠成為一名歌手,最起碼的音樂素養還要有,畢竟張雨生從沒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
就在這時候,學校里組建了吉他社,他毫不猶豫的加入了。
一年之后,張雨生有了一點基礎,又和吉他社的幾個朋友組了一個樂隊,他當主唱。
沒多久,這支叫金屬小子的樂隊就在校園里唱出了名。
課余的時候,樂隊還經常去學校附近的幾間酒吧、音樂餐廳去演唱。
就是這一唱,張雨生交上了好運,遇到了貴人。
1988年的一個晚上,張雨生和同伴在一家音樂餐廳表演完,收拾東西正準備回學校。
一個吃飯的客人突然把他攔住了說:“小伙子多大了,唱歌幾年了?”
張雨生也沒多想,人家問什么,他就答什么。
說完之后,這個客人遞給他一張寫著地址的紙條說:“我姓翁,也是搞音樂的,前不久我寫了一首歌,感覺和你的音色很配。你要是愿意的話,明天到這個地方來找我,咱們錄個音試試?!?/p>
第二天,張雨生就來到了這個地址,到了地方他才知道,自己碰到的客人叫翁孝良,他是飛碟唱片的詞曲作家兼制作人,音樂圈里可是鼎鼎大名。
而翁孝良讓張雨生來試音的這首歌就是《我的未來不是夢》。
但很多人不知道,它居然就是張雨生錄的第一首歌,起點是相當的高。
但更不為人知的,就是這首歌其實是一個廣告歌的主題曲。。
想必不少人知道,翁孝良這么大牌的制作人為什么要找酒吧賣唱的大學生來錄制了吧。
因為是一首廣告歌,唱的人根本就不用露臉,有沒有名氣,長什么樣都無所謂,只要嗓子好就成。
再說了,找新人最大的好處就是便宜、好用。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張雨生想要出人頭地,估計也不可能這么快就有機會到飛碟這樣的大公司來錄音。
而這一次錄音,張雨生再一次震撼了翁孝良。
張雨生不僅嗓子好,樂感還特別強,剛拿到手的新歌上來就能唱,唱兩遍就能錄。
沒多久,這個飲料廣告就在各家電視臺播出了,而這首歌也是傳遍臺灣街頭巷尾。
電視里邊是天天放,走在街上的人是人人哼。
不少人就好奇了,唱歌的這人是誰???聽著像是個男聲,但仔細聽又有一點雌音。
既然許多人好奇,電視臺肯定就不會放過這個噱頭。
隨后,就請張雨生來做了一期節目,在電視上一露臉,與生俱來的親和力讓他有了不少粉絲。
唱片公司一看這情況,馬上和他簽約,還為他量身打造了一張專輯《天天想你》。
這張專輯,大多都是情歌,歌好聽不說,和他鄰家男孩的形象也很匹配。
唱片一經發行,是大受歡迎,半年的時間創下了35萬的銷售記錄。
當時在樂壇,五萬張是金唱片,十萬張是白金唱片。
而一個大三的學生,能發行個人專輯就已經很少見了,還能創造這么高的銷售量簡直就是奇跡。
一時間,張雨生是人氣沖天,不但當選了這一年臺灣年度唱片風云人物,甚至還被外界稱為最會賺錢的大學生。
之后的兩年里,公司又為他推出了好幾張專輯,期間張雨生還展現出音樂方面的其他才華。
好多歌都是他作詞、作曲的,比如他為早逝妹妹寫的《妹妹晚安》就打動了很多人。
這段時間,張雨生不但火遍臺灣,更是火遍整個華語樂壇。
人稱亞洲流行樂壇高音第一人。
1989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張雨生按規定必須入伍服兵役。
服役期間,他在報紙上開了一個專欄叫《張雨生大兵日記》,專門寫部隊里的趣事。
誰承想,這一操作居然也成了熱門連載。
就這樣,兩年兵役沒有讓張雨生成為過氣的明星。
1992年,他一退伍,飛碟公司就請來最好的制作團隊,準備給他再出一張專輯。
沒想到,張雨生這回是死活不答應。
原來,服兵役這兩年,他靜下心讀書思考,對音樂有了不少自己的理解,還創造了不少新歌。
所以,他不想再和以前一樣,當一個被人包裝出來的歌手,他想出一張自己創作的專輯。
公司從商業角度考慮本來不想答應,可是禁不住張雨生一再堅持,最后只好讓步。
公司尋思著,張雨生名頭這么大,保本應該沒什么問題。
1992年10月,張雨生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創作專輯《帶我去月球》。
用行家的話來說,這張專輯的曲風新穎前衛,歌詞充滿著人文關懷和對社會的各種反思。
可惜的是,這張專輯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歌迷們不買賬。
幾個月下來,唱片發行量只有區區幾千張,公司是賠了個底兒掉。
張雨生就納悶了,自己花了這么多心思的創作,竟然沒人喜歡。
公司可不管那么多,又開始請來臺灣最好的創作團隊,給他打造了一張新專輯《大?!?。
這張專輯果然不負公司厚望,大賣特賣,張雨生的人氣更是火的一塌糊涂。
可面對到手的名利,張雨生并不開心,因為他想當一個有思想的音樂人,而不是一個任人擺布的歌手。
為此他還特意寫了一首《自由歌》來發泄不滿。
張雨生不甘心做歌星,他想實現自己的音樂理想。
可公司不干,歌迷也不認。
很長一段時間,張雨生都處于迷惘中,想來想去他決定暫時不唱歌,換個角色干,當制作人。
這一換,張雨生不但替公司大賺了一筆,還留下了他音樂生涯里的又一段佳話。
1995年的某一天,張雨生和幾個朋友到酒吧喝酒。
喝著喝著,酒吧的駐唱歌手準備上臺表演了。
司儀一報歌手的名字,張雨生的頭一下就抬起來了。
張雨生的母親叫張惠美,而司儀報出來的張惠妹,咋一聽非常像母親的名字。
張雨生往臺上這么一看,上面站著一個小個子姑娘,長得不算漂亮,可等她開口一唱,他就被震住了。
當時,張惠妹一晚上要跑好幾個酒吧,張雨生就一直跟著聽,聽了整整一個晚上。
直到最后一間酒吧唱完,張雨生才到后臺找到了張惠妹。
張雨生已經是功成名就的大明星,而且還是張惠妹的偶像。
偶像居然主動找到自己,張惠妹是又驚又喜。
張雨生告訴她說,自己的新專輯有一首男女對唱,你愿意嗎?
錄制《最愛的人傷我最深》,這還是張惠妹第一次走進錄音棚。
在張雨生的大力推薦下,飛碟唱片公司和張惠妹正式簽約。
1996年,張雨生又親自操刀為張惠妹制作了首張個人專輯《姐妹》。
這張專輯一經推出,就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1997年5月,張雨生又趁熱打鐵,為張惠妹制作了第二張專輯《Bad Boy》。
可能有些觀眾還記得,前幾年張惠妹在《中國好聲音》中當評委的時候,只要聽到選手唱張雨生的歌,眼淚是嘩嘩的流。
這確實是真情流露,要是沒有張雨生慧眼識珠,張惠妹也不可能飛上枝頭變鳳凰。
可惜的是,等張惠妹大紅大紫的時候,卻沒有機會報答張雨生的知遇之恩了。
“我不及言謝,你不告而別,我才后知后覺”。
咱么言歸正傳。
車禍發生之后,張雨生被送到醫院搶救,他一直處于昏迷的狀態。
與此同時,一些小道消息也是滿天飛。
有媒體報道張雨生是醉駕,也有媒體說是他新買的跑車,和別人飆車才出了意外。
總之,都是非正常狀態。
幾天之后,警方和法醫的報告給出了答案。
張雨生車禍系疲勞駕駛所致,報告里還給出了他車禍之前一整天的行蹤。
1997年10月19日,張雨生整個白天都在公司做唱片的策劃。
晚上7點到12點他又來到了果陀劇場,為他即將公演的音樂劇做各種準備。
一切忙完后,又和幾個朋友吃完晚飯,已經是將近凌晨兩點。
張雨生幾乎是連續工作了18個小時,完全沒有休息的情況下開車回家。
警方估計,出車禍的時候,張雨生實在是扛不住疲勞,開著開著就睡著了。
這才會在路況完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直接撞向了安全島。
張雨生去世后,父母將他和妹妹合葬在一起,或許是希望他們兄妹永遠相伴。
不知不覺張雨生已經離開人世23年了。
這些年也是國家經濟發展汽車走向尋常百姓家的時代。
張雨生的英年早逝,也算給了我們一個警醒。
工作固然重要,理想固然需要去追尋,但安全始終是排第一位。
遠離疲勞駕駛,遠離酒駕,遠離飆車,讓這樣的遺憾不要再發生。
圖片均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