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因為浙江小姑娘的事情,首次聽說“三山國王”這個民間信仰。憤怒痛心之余,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查找了一番。所幸的是,在《永樂大典》殘卷中找到了一篇《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這篇文章比較系統的講述了三山國王的來歷,其作者是元代的劉希孟,他是應潮州路總管王元恭邀請而作。
所謂三山國王,實為三位神的合稱?!叭健笔侵附駨V東揭陽市揭西縣內的明山、巾山、獨山三座山。這三位神歷來是合祀,祖廟位于巾山山腳下。從劉希孟的記載來看,至少在元代時,三山國王的廟宇“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遠近人土歲時走集,莫敢遑寧”,大致即今廣東東部地區。
在劉希孟文章中,三山國王“肇跡于隋,靈顯于唐,受封于宋”。文章首先是介紹三山的地理位置,爾后說在隋朝某一年的二月二十五日,從巾山一洞穴中走出來三個神人,自稱是三兄弟,受上天的派遣,前來分別掌管這三座山,“托靈于玉峰之界石,廟食于此地”。降神之日,一棵古楓樹上生滿了天青色的蓮花。一個陳姓鄉民看見三位神乘馬而來,招自己為隨從,“未幾,陳遂與神俱化”。鄉民即于巾山腳,置祠合祭?!八导惨?,有禱必應”。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時逢久雨不止,莊稼受澇,百姓禱求于三山神,雨當即止住。韓愈寫了祭文,派屬官以少牢祭祀。
宋太祖登基以后,南漢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州守侍監王某向神控訴,果然雷鳴電閃,風雨交加,鋹兵敗北,南海因此而太平。
宋太宗親征北漢時,在太原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揮戈馳馬,沖殺北漢軍隊,因而大捷,最終北漢君主劉繼元投降。凱旋之日,有旗見于城上云中曰:“潮州三山神?!彼翁谟谑窍略t,封明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歲時合祭。宋仁宗明道年間,復加封“廣靈”二字。
以上就是三山國王的來歷。
另外,從清代和近代一些書中可知,三山國王除了在今潮州、海豐、陸豐一帶廣泛祭祀外,還在臺灣彰化、云林、鳳山等地有祭祀,其原因是“粵人來臺者,咸奉其香火,故建廟云”。
最后貼一下《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部分原文:
元統一四海,懷柔百神。累降德音。五岳四瀆,名山大川,所在官司,歲時致祭,明有敬也。故潮州路三山之神之祀,歷代不惑。蓋以有功于國,弘庇于民,式克至于今日休。潮于漢為揭陽郡,后以郡名而名邑焉。邑之西百里有獨山。越四十里,又有奇峰曰玉峰。峰之右亂石激湍,東潮西惠,以一石為界。渡水為明山,西接于梅州,州以為鎮。越二十里為巾山,地名淋田。三山鼎峙,其英靈之所種,不生異人,則為明神,理固有之。
世傳當隋時,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于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于天,分鎮三山,托靈于玉峰之界石,廟食于此地。有古楓樹,降神之日,上生蓮花。紺碧色,大者盈尺,咸以為異。鄉民陳其姓者,白書歲三人乘馬而來,招為徒者,已忽不見。未幾,陳遂與神俱化。眾尤異之,乃周爰咨謀,即巾山之麓,置祠合祭。前有古楓,后有石穴,昭其異也。水旱疾疫,有禱必應。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陳為將軍。赫聲濯靈日以著,人遂共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
唐元和十四年,昌黎刺潮。淫雨害稼,眾禱于神而響答。爰命屬官以少牢致祭,祝以文曰:淫雨既霽,蠶谷以成??棆D耕男,忻忻珩珩。爰神之庇庥于人,敢不明受其賜。則神有大造于民也,尚矣。宋太祖開基,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赴朔于神。天果雷電以風,鋹兵敗北。南海以太。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揮戈馳馬,突陳,師遂大捷,劉繼元以降。凱旋之夕,有旗見于城上云中曰:潮州三山神。乃詔封明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感弘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貺。勸本部增廣廟宇,歲時合祭。明道中,復加封廣靈二字,則神有大功于國亦尚矣。
革命之降,郡罹兵兇。而五六十年間,生聚教訓。晨桑煙火,如后元時,民實陰受神賜。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遠近人土歲時走集,莫敢遑寧。自肇跡于隋,靈顯于唐,受封于宋,迄至順壬申,赫赫若前日事……是年秋七月望,前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兼經延檢討,廬陵齊希孟撰文。亞中大夫,潮州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蠡吾王元恭篆蓋。